景点客流量爆满游客找不到住宿点 拿塑料篷当被子席地而睡
- 编辑:言十妄九网 - 67景点客流量爆满游客找不到住宿点 拿塑料篷当被子席地而睡
他说,议定书遭遇危机的情况在巴厘气候谈判期间也曾经出现过。
然而,从目前的谈判进程来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性并不大。然而,美国的政治体制又决定了要使美国国会通过并提出让各方都满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减排目标困难重重。
第五,中国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参与方,需要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应对各种可能的谈判进程和结果。航空航海等行业部门的减排安排,相关国际专门机构也是重要平台。最不发达国家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额外的资金,以增加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实现低碳发展。继续坚持框架公约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联合发展中国家,态度鲜明,坚决反对并轨。这样,肯昆会议就可能取得积极进展。
正视国际谈判形势和中国所处的地位将有助于确定中国在未来的谈判中所应持有的基本策略。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种选择是积极促进谈判,通过尽快达成国际协议,明确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使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能够不受强制性减排承诺的束缚,获得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合理排放空间。坎昆会议召开之际,网易财经专访了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
气候组织是世界上第一家专注于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于中国节能减排行动,吴昌华认为,十二五节能目标设定可能会低于20%,但是非常正常。如果是换算到40%的话,那么换算到能源强度指标的话其实可能17%、18%左右,基本上在十二五、十三五就是再实现两个大体18%左右的,如果说45%的话,那么就是20%,或者20%几的情况。当时有一个大体的设想,要用两年的时间谈成一个新的协议。
成立于2004年4月,通过与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网易财经:如果坎昆会议它要成功的话,各国应该做一些什么努力?吴昌华:成功这个东西是很难定义的,如果最终说成功,很多人希望的成功,就要达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新的国际公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下是访谈实录:网易财经: 同上一届的哥本哈根大会相比,大家对此次坎昆会议的预期是比较低的,你是怎样看待这次会议的?吴昌华:坎昆气候谈判是整个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当中的一步,预期低更多的是跟去年的哥本哈根的会议相比。所以这样一来对成功的定义一下你就明白了,在这个基础上除此之外可能都不叫非常大的成功。比方说在资金的资助方面,发达国家去年12月的时候承诺从2010年到2012年年底之前要拿出300个亿帮助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一部分现在应该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协议能不能达成这还要看最终谈判的结果。
因此,事实上今年的谈判很重要,但是大家的预期反而并不强烈。比如说过去两、三年的谈判当中,对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的一些具体的细节,也确实有一定意义上的突破,但是坎昆会议能不能把这些东西固定下来,在固定的基础上再往前推一步,这也是要看最终的谈判结果。因为英文有一句话是说,一个树结了很多果子,一开始摘果子的时候,摘底下的果子是容易的,你站着就可以摘下来。因为国际社会从2007年的12月,巴厘岛的第十三次缔约国各方大会的时候设定了一个计划,就是说到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的时候要达成一个新的国际协议,所以它预期高是有原因的。
比方说在资金的资助方面,发达国家去年12月的时候说从2010年到2012年年底之前要拿出300个亿帮助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一部分现在应该有所进展。这样算来的话,因为40%、45%不是一个数,它有一个5%的跨度。
她直言,如果将此次坎昆会议成功的定义是要达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新的国际公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哥本哈根的一场经历之后,国际社会反而冷静下来,充分意识到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它的复杂性在哪里,不仅是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还有各国政治局势的复杂性。
网易财经:你觉得企业在绿色经济,包括节能减排这些方面能做一些什么样的努力?吴昌华: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是最重要的力量了,因为国家无论制定什么样的目标,最终谁来实现?是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的,因为他需要技术、需要资金,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要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谁来生产这些?是企业。吴昌华表示,坎昆进程的成功,更多的是在于国际社会在过去两、三年中,就一些具体的细节,已经谈判能够达成协议,希望在这次有所确定。吴昌华:低于20%,十一五是20%嘛,如果低于也不奇怪了,这也没有什么。这是一个数额上的换算。除此之外,比如说围绕着森林砍伐的问题,也许会达成一些实际性的进展。她说, 十一五期间实现的节能减排效更多的是相对来技术难度比较小的东西,但执行到一定程度以后,难度就会越来越大了。
但是这一点也不奇怪,十一五期间实现的减排效果更多的是相对来说技术难度比较小的东西,你想在减排的过程当中,做一件事情越做难度是越大的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温度计的汞还将持续上升,人类只能竭力和气候问题斗争。
发达的经济体对于农业的依赖更少,从而不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于易受气候影响的脆弱地区,比如佛罗里达州海岸地区,政府应该减少对这些地区的保险补贴,鼓励人们搬离脆弱地区。
随着人们更加富裕和健康,才能够有能力承担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投资发明新的农业技术和迁移到更加适宜居住的地区。面对现在气候变化的局势,我们需要采取行动。
但是经济发展并不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气候问题。气候的变化无疑将给大部分地区带来灾难,干旱和洪水涂炭生灵无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这将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需求从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中得到满足。降雨将在一些地区加强,带来洪水灾害。
为了应对气候的变化,人们需要更多抗旱的农作物种子,这就需要基因技术和政府的资助。然而,这一切都不能确保人们成功控制气候的变化,这仍然是人类史上最疯狂的一次实验。
一些人认为最好的保护全球变暖的方式就是全球经济的繁荣。食物供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也许几次反常的气候灾难之后能够有助于推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人类比大多数物种都幸运,我们能够思考并应对将要发生的变化。
全球农作物市场应该努力向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以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这就意味着政府需要在废除农业保护主义上达成共识。两级冰川将在夏天时加速融化,将导致冻土无常变化和海平面的持续上升。这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而是出于公平。经济学人11月27日刊发表封面文章《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学人11月27日封面图片和一年前低调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相比,人们对下周在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更加失去信心。
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更多的人认为各国难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一致。面对这个问题,发达国家可以伸出援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能源技术。
进化史上,生物不断地努力适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不幸地是适应往往以大规模的死亡告终。除了鼓励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外,政府还需要格外注意基础建设、移民安置和食物供给三方面。
除了种子以外,还需要更好的土壤保护、种植技术和天气预报。不少发展中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气候变化的问题并不能够阻止他们经济发展的步伐。